质量监督网-关注品牌质量,聚焦时代发展!

网站首页

质量监督网

休闲体育成趋势 蓝海市场待深挖

当前位置:质量监督网 > 旅游信息 >   2017-12-15 12:44 来源:中国旅游报

 

陈晨 摄

  十一长假期间,张春雨和先生一起在凯撒国旅报了意大利马拉松赛旅行团。她是长跑运动爱好者,每年都会满世界的参加马拉松比赛。最近几年,她开始选择旅行社提供的打包产品:“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很多马拉松赛事,但自己报名比较麻烦,而且不一定能够摇中签,赛前赛后还要费心考虑一系列吃住行的安排,幸亏这几年旅行社有了这样的打包产品,帮我们这样的马拉松爱好者省去了不少麻烦。”

  有业者表示,近几年游客对体育休闲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前不久,在本报与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7体育旅游发展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就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由小旅游向大旅游方向发展,而旅游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企业发力体育旅游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体量,让体育旅游成为旅行社关注的“蓝海”,目前凯撒、众信、中青旅等旅行社都已设立专门的子品牌来发力相关细分市场。

  海航旅游投资集团运营总裁丁重扬表示,海航旗下的凯撒国旅正在通过承接奥运赛事切入“体育旅游”,身体力行迎接“旅游+”时代。

  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介绍,众信专门成立了“众信体育”品牌,围绕各个热门运动项目及赛事研发产品,同时与多个专业赛事及体育社群组织展开合作挖掘消费需求,并通过投资专业体育基金、赛事报名机构等方式真正投入体育产业发展。“产品方面,众信体育已经囊括了观赛旅游、马拉松、户外徒步、青少年体育训练营等领域。”

  2015年7月,中青旅旗下遨游网宣布推出专业户外旅行品牌——如是户外。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是户外初期以跑步、马拉松、骑行、徒步等专业的体育旅行产品为主打,以自主和开放合作的方式举办特色赛事活动。

  专家认为,体育旅游目前正在成为出境游的高端特色新选择,受到更多关注。查询各大旅游网站、旅行社报价均可发现,体育旅游比一般的出境游费用高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现在旅行社、景区都在考虑转型升级的问题,体验式旅游尤其是体育旅游为旅行社、景区提供了新的赢利点。”

  什么样的产品受欢迎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表示,目前,赛事旅游是国内体育旅游发展中做得比较成熟的一块,大部分企业都是从赛事旅游切入体育旅游产业,在国内旅行社组织中国公民出境的体育旅游活动中,观赛游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携程网相关负责人介绍,携程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为“户外活动、体育观赛、体育竞技、体育培训”四类,并推出了相应产品。订单数据显示,户外活动是最热门的体育旅游类别,占到整体的71%;其次是体育观赛,占到14%;报考潜水执照以及针对儿童的击剑、篮球课程的“体育培训”占到12%;而马拉松比赛等体育竞技类项目的报名人数最少,仅占3%。

  来自驴妈妈旅游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选择体育旅游产品出游的人次增幅明显,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1.2倍。在体育旅游项目中,人气从高到低依次是徒步、骑行、潜水、滑雪、水上运动、垂钓、高尔夫、帆船游艇、高空项目,其中徒步、骑行等门槛较低的户外项目最受消费者欢迎。驴妈妈CEO王小松分析,奥运会、世界杯、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等世界级赛事的举办往往会带动观赛游的火热,但观赛旅游相对来说更加专业,人群也更小众。与观赛游相比,以登山、骑行、徒步等为代表的健身类的体育旅游人群相对更广,游客的参与度、体验度更高,平均花费则相对较低。而包括跳伞、滑雪等比较刺激的极限旅游,专业性更强,难度系数也更大,是高净值人群的最爱。

  做大“蛋糕”仍需努力

  2016年,携程旅游发布的业内首个《体育旅游报告》显示,体育旅游线路目前只占旅游市场的5%左右,与国外体育旅游占比总产值的20%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措施。虽然体育旅游发展趋势良好、政策支持,但因为发展时间不长,整个体育旅游市场尚不成熟,做大“蛋糕”仍需努力。

  北京诺舟旅行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龙表示,体育旅游只是庞大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由于总量还不够大,市场谈不上成熟。

  山东旅游有限公司曾做过上海F1票务代理,总经理雷凯表示,国内的体育旅游产品比较少,零星的一些以国家赛事为主,结合旅游单项服务,组织周边游及一日游,属于小众产品,现在公司还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但这是一个趋势,要把体育旅游的资源梳理好,包括重点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省内的一些体育旅游目的地,以及配套的旅游资源等。”雷凯认为,体育旅游对旅行社团队、人员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服务专业性,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来自旅行社外部的一个挑战是,体育垂直领域的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包括各式体育运动俱乐部、户外产品装备生产企业等,他们往往在体育旅游产业链的上游端,包括体育场馆和赛事资源等领域,甚至下游端的用户群方面更具优势。

  北京工商大学旅游与营销系副教授张运来认为,双方各有优势和不足,与垂直企业相比,旅行社在交通、住宿、旅游专业服务等方面更有经验,因此如果旅行社能与垂直企业携起手来,将两者优势结合,或许可以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体育旅游产品。

  事实上,已有旅行社开始了这类尝试。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介绍,众信旅游已经与“来跑吧”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推出了能够参加黄金海岸马拉松、悉尼马拉松等比赛的旅游产品,增加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度,也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上海中元国际旅行社足球事业部总监王俊建议,旅行社要想更好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应更突出个性化特色,满足个性需求,比如针对球迷的需求,旅行社可以与当地的体育俱乐部展开合作,为游客提供与当地球迷、球星和球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获得除了观赛之外的更多增值内容。

[责任编辑:小燕子]
广告位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