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上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破解充电难盈利难困局乃当务之急
在政策体系的支撑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经从导入期迈入平稳增长期。同时,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也成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尽管如此,充电难和盈利难依然是新能源汽车用户和充电运营商所面临的痛点。
8月23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电动汽车热点问题系列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创新充电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使用运营两端均现困局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公共类充电桩建设、运营数量接近15万个,相对于2015年末的4.9万个,净增2倍以上,中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已成为全球第一。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实现了成倍增长,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需求,充电桩行业正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充电桩总量不够,车桩比例不协调,公共充电桩分布不均匀、闲置率高等。在实际使用和运营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用户“充电难”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充电桩的使用率普遍低于10%,甚至不到5%。
普天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表示,目前充电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场地方利益诉求高,要求在保证停车费正常收取的情况下,额外分成20%的服务费;二是无法实现充电车位的专用,造成燃油汽车占位严重;三是电动汽车充电停车费高,造成充电成本高,影响充电桩的使用率。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春海对此也表示,燃油车占位是影响用户充电体验的首要问题,在特来电截取的今年1——7月的充电体验用户评论中,占比高达20.14%。
然而,充电困境不仅体现在用户使用端,在运营端也同样存在。刘峰表示,因为前期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充电桩使用率低、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导致了运营商经济效益较差。记者了解到,充电桩运维存在着设备故障率比较高、整个智能化水平比较低,保修基本靠人等痛点。很多企业充电桩运维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员密集型来进行维护。如华商三优在北京16个区县,大致线下运维192个人,一年的承担费用就是2000万元左右。
群策群力献计破解之法
对此,中国泰坦能源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昊提出,应以更开放的姿态集智聚力,实现资源互通,互利共赢。电网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适用于各类型场所的电源接入以及用电政策等落地事宜,实现电网公司和民企“互利共生”;物业方面,应加强政策引导,或其他鼓励机制,如补贴停车费等。配合提供合理电价,或配合核减,有助于运营企业获得优惠电价以及停车费减免;政府方面,应秉持开放心态,建设科学的顶层设计,建设符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的城市充电基础设施,鼓励消费侧补贴,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各充电运营商应回归商业本质,营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经营环境,创新产品与服务,贴近用户和场景。
而面对充电运营商的困境,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卫提出了不同的思路:换电模式。他表示,换电模式可实现移峰填谷,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实际上,换电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至今,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消费者,也一直存在争议。
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远征预测,到2020年,电动汽车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为电动汽车车主解决充电问题和提供充电产品及服务,将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刚需,充电问题已经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据了解,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2017年内计划建成充电桩90万个。运营商将怎样把这近百个充电桩运营好的确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据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作为今年的重点课题,目前已召开两次相关研讨会,后续将继续展开相关研讨、调研工作,以求促进充电领域的技术进步,探索和创新充电运营模式,破解充电困境。
质检要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