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

来自“985”“211”“做题机器”的自我反省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资讯 > 原创 > 正文  2020-06-17 17:2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新词引发青年群体的共鸣,词源来自豆瓣网的一个聚集5万多名成员的小组。该小组在简介中称,组群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大学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从而达到“自救”的目的。

所谓“失败学子”,被形象地称为“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但在步入大学后,有人感叹错过时代红利,有人学业荒废,哀叹前途迷茫。挣不脱小镇的束缚,进不去城市的围墙,成为他们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一篇题为《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的自媒体文章中,主人公赵韦正是这样一名典型的小镇青年。进入“考试工厂”式高中的他,从学渣到学霸,生生把自己变成一台“做题机器”,终于“鲤鱼跳龙门”升入“211”高校。此后,他却把穷看成人生的原罪,把格格不入的边缘感,完全归咎原生家庭,甚至陷入抑郁,与父母断绝关系。

虽然文章表述主观色彩偏重,却也让很多出身小镇的青年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纷纷在文章下留言称,“内容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看完泪目”“感同身受”……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故事主人公赵韦的结局,显得不太美好。“小镇做题家”的人生高光时刻,真的只停留在高考放榜的那一刻,此后的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滑铁卢吗?

不容否认,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真实存在。但是,比起60后、70后的父辈,90后农村学子获得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已经大为改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入大学的入学率都有大幅提升。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来看,依靠直播网课等方式,城乡教育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教育的鸿沟正一点点被填平。

现阶段而言,部分青年群体之所以集体陷入一种错觉,似乎教育不再是出路,出身决定论、读书无用论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让他们陷入人生的无力感和迷茫失落,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差别,也就是所谓视野和社会资源的区别。

与“小镇做题家”为生计奔波的父母相比,城市家庭的父母确实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兼顾孩子兴趣的培养。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为孩子报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占到18.05%,农村仅6.14%。65.55%的农村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兴趣班或课外辅导班,而非农学生未参加的比例只有34.64%。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还显示,作为重要文化资本测量指标的“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农业户中有54.42%的家庭从未做过,而非农户口中的该比例只有26.39%。

在高考结束升入大学后,这部分教育短板对出身小镇的农村学子而言,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足。

不过,只会怨天尤人、吐槽社会,将人生遭遇的挫折全部归咎于出身,就能改变人生吗?

还记得我的大学时代,同寝室的姑娘出身于江西最贫苦的农村,入学时城市孩子的行李占据了寝室大部分空间,她只有一小包衣物。当城里孩子拿着笔记本电脑与网友聊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她连台式机都没摸过……那还是2000年前后,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很快融入集体生活,通过刻苦钻研率先通过计算机二级。

其实,“小镇做题家”的迷茫,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优质教育的意义。他们没有沿袭父辈设定的生活,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只不过,一次高考分数的胜利,并不足以为人生铺设坦途,这就像父辈费尽心机积累的财富,对子孙而言,也可能是祸不是福一样。

人生注定要经历磨炼和沉淀。对小镇青年来说,与其沉迷过去的学霸光环,不如把握机会,学会直面更真实更复杂的人生,利用更全面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生跃升。(白晶晶)

关键词: 做题机器 211 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