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释放了“质量第一”的强烈信号,吹响了质量时代的嘹亮号角。日前闭幕的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发布《上海质量宣言》,让质量时代持续升温——
张永生
“质量”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对正在向中高端迈进的中国制造而言,“质量”二字重千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国和最大出口国,且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欧盟这些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产品在全球遍地开花,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赢得广泛而良好的声誉。中国高铁、中国手机、中国家电、中国超算、中国卫星……媒体盘点让世界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几乎涵盖了制造业各大领域。
国货走俏海外,令国人欣喜。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的另一种现象也应该令国人反思。到日本抢马桶盖,到德国买指甲刀,到新西兰“扫”奶粉……国人海外“爆买”,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从一个角度折射国人对品质、品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往那种廉价、低端的路线越来越走不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全面提高质量刻不容缓。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切中要害;指出 “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瞻远瞩。
质量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质量的灵魂存于匠心。为什么产量巨大但粗制滥造产品不少?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工匠精神支撑不足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质量,既要政府强化监管、做好引导,打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建立高水平标准体系,又要生产者树牢质量意识,增强质量自觉,发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事实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论及“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涵养敬业专注的初心。敬业专注,用形象的话说是“几十年专注做好一件事”——秉持坚心素志而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而不急功近利。这些年,在中国制造的队列中,“华为系”之所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30年来坚持在信息通信领域深耕细作,不惜成本学管理,坚持投入做研发。同样,一直为世人称道的德国制造业,除了一大批著名品牌之外,更在于有数以千计的 “不知名”企业,它们尽管不大,但往往都专攻某一行业的某一分支,在特色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因而成为各自领域的领跑者。
具备精益求精的恒心。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有“几十年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执著,还有“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乃至更高”的自觉——努力“过得硬”而不满足于“过得去”,力争跨入“殿堂级”而不停留于“入门级”。在家电市场,同一时期崛起的企业,为什么有的日益强大,有的却日渐式微?就在于前者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面对消费者的批评,能够拿出“砸冰箱”的勇气,而后者在日子最好过的时候,不想着将产品升级换代,却忙着把利润砸进股市挣快钱。在乳品行业,曾经旗鼓相当的品牌,为什么有的日益受到青睐,有的却业绩平平?就在于前者一直在提升标准上下功夫,让企业标准对标国际标准,而后者缺乏提升品质的热情,一直在水平线上徘徊。
坚定推陈出新的决心。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只讲传承而是努力追求超越,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勇于革新创新——不仅干好老行当,而且开创新活法;不仅注重保持产品的老味道,而且给予消费者新体验;不仅努力黏住老顾客,而且用心培育新粉丝。换言之,要通过持续的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引领更新消费需求。国产智能手机之所以8年之内实现华丽转身,在国内市场渗透率超90%,根本得益于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产智能手机带来更高性能、更好用户体验,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其掏腰包。2016年华为收取苹果公司专利费、起诉三星公司侵犯知识产权,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工人,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都能追求完美、尽善尽美,就一定能开创生机勃勃的质量时代。
质检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