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芦的咏叹》于近期出版了,这本书能够如此顺利的出版,最要感谢的就是本书作者赵丽宏老师了。读者可能会问了,一本书的出版要仰仗作者,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我这么说可不是在客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确实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借此机会,我也想将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思考和一些有趣故事记录下来。
文字中独特的诗意
(相关资料图)
今年三月,我向赵丽宏老师约稿了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集,赵老师很快将稿子编选好,发给了我。刚刚读到稿子,我就被这本书首篇的那一枝敲窗的桃花吸引了,赵老师的文字非常细腻、灵动,读起来让人感到有种独特的美的享受。收到这么好的内容,如果仅仅将这本书做成一本传统的名家散文汇编,总感觉有些不甘心,要怎样才能做出一本既凸显书中内容特点,又能让读者眼前一亮的书呢?
没过多久,赵老师在邮寄合同的同时,给我寄了两本写有我名字的签名书,是赵老师的诗集《变形》和《疼痛》,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作者的签名书,我非常高兴,还拍了照片给朋友炫耀,当天就在回家的地铁上开始看。当我读到赵老师的诗才知道,原来他文字中的那种美,是因为他将诗意融入其中。诗意,这不正是赵老师文字的独特之处吗?我们的书就要把这一特点做出来。这个想法经过编辑部的讨论后,得到了认同,大家集思广益后觉得赵老师的画也很适合用在书中,既能丰富内容、体现作者的思考,又能让青少年阅读起来更加轻松。于是,将赵老师的文章、诗作和绘画相结合,做出诗意在书中流动的内容形式,因为两本远道而来的书成型了。不过这个方案还得经过赵老师的认同,许多细节都需要具体讨论,并且需要他提供大量的插画。所以,我们决定即刻启程,去上海拜访赵老师。
拜访赵老师
马上就要见到赵丽宏老师了,在这之前,我们只在微信上简单地讨论过几次书稿的事宜,也不知道现实中的大作家会是什么样的性格?我们对书稿的修改和对图书的制作设想对方会认可吗?会不会提出什么尖锐的问题?站在电梯里的我脑子里充斥着许多想法,时间好像也变得慢了一些,怎么还没到?我抬头一看,电梯居然显示还在一层。一同拜访的同事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这个小电梯历史久远,是几十年前建造的。”哦,原来不是时间慢,而是电梯慢。我哭笑不得道:“这还没有走楼梯快呢。”大作家的办公地点果然有些不一样。
电梯缓慢地到达了四层,赵老师正在书房门口等着我们,他热情地与我们握手,将我们迎了进去。我对赵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他看起来也太年轻了吧!讲究的衣着和发型,温和的嗓音,轻便的步伐,最主要的是他的眼睛,清澈明亮,让我不禁想起了书中的散文《黑眸子》,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实在是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年过七十。
我坐在书房的沙发上,喝着赵老师特意为我们沏的茶,好香!赵老师很健谈,为我们讲了他年轻时插队的经历,书中散文背后的故事,他在创作《树孩》和其他几本儿童文学作品时的想法和灵感来源……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赵老师讲他与母亲的互动,他的母亲已经年过百岁,赵老师依然像文章《给母亲打电话》中写的那样,每天与母亲通电话。因为母亲现在讲话不便,赵老师就经常去母亲家,用马克笔在小白板上涂鸦,画一些花草、动物和卡通人物与母亲交流,逗她开心。我在一旁听着是一会笑,一会又要忍住眼泪。原来听大作家讲话是这样的感觉,聊天都像是在讲一本有趣的书。
当然,光听故事可不行,我的正事也不能忘,经过短暂的交流,我已经了解到赵老师是一位很随和的人,所以我也放心地提出我们的想法,果然赵老师欣然接受了,并且还对我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感谢。不夸张地说,这让我这个小小编辑感到受宠若惊。不过对于内容的修改和添加,他则是慎重得多,每一辑如何分辑,调整了哪些篇目,他都要认真了解;对于添加诗句的选择,他也会提出“我认为这句更有诗意”的建议。既对自己的文字有所坚持,还能对他人建议保持谦逊的态度,这样的大作家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但仿佛又在情理之中。
书名背后的故事
晚饭时,忘了是因为什么话题聊到了《江芦的咏叹》这首诗,赵老师说这首诗是他青年时期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时写的。那时,他每天看到江边的芦苇,不畏严寒,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将自己也想象成一棵芦苇,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赵老师还当场用手机播放了焦晃老师朗诵的视频,我当时正在和刚上桌的清蒸鱼较劲,“小高,别分鱼呢,先听听这个。”赵老师突然点到我,看着他投入的神态,时不时还跟着朗诵两句的样子,我笑着说好,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很喜欢这首诗。赵老师偶尔会在不经意间让人觉得像是个孩子,我在心里偷偷给他打了个“可爱”的标签,或许这就是“童心”最真实的体现吧。
因为这个小插曲,我们在考量后决定就用《江芦的咏叹》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因为,这散文的选篇本就包含了赵老师写作生涯各时期的经典文章,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而芦苇正是一个能够代表他的标志。而且,这首诗所表达的,面对困难、不屈向上的精神,与书中的内容相吻合,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读者的。纠结了一个月悬而未决的书名,终于因为一顿饭定了下来。
给赵老师“留作业”
这次拜访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一个大作家在现实中的样子,因为接触时间并不长,且我个人的词汇也很贫乏,我不想也无法给赵老师是怎样的人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表达出我自己对这次见面的感觉,那就是很舒服,当一个博学且有名气的作家平等的和你交谈时,真的可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当然,这次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觉得自己和赵老师产生了联系,以至于我在之后的日子可以大胆地麻烦赵老师,给他“留作业”了。“赵老师,可以画15幅散文插画吗?”“麻烦您给录一下朗读诗和散文的音频”“赵老师,还得再请您画几幅画。”“赵老师给题个字吧。”……赵老师人真的非常好,每次都答应得爽快,还能很快地把要求的内容发回来。有一次,赵老师在发回录音的时候问我:“你们上次要我做的我都给齐了吧?”他的语气让我脑海里经浮现出一个孩子有点委屈、小心询问的样子,太可爱了!我连忙回应:“齐了齐了,太辛苦您了!”心里想的却是:这次齐了,可能还有下次。
就这样,《江芦的咏叹》在赵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他讲述写作经历的自序;回答有关写作方法、人物创作等问题的后记;富有感情的诗作、散文朗读音频;传达出文章背后其思绪延伸的精美插画……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最终的图书成品完全超出了我们一开始的预想!
在写这篇文章时,距离那次见面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前几天我们邀请赵老师在济南书博会进行了新书分享会。在活动中,赵老师说这本书是一部与他之前的书都不一样的作品,是一部可爱的书,一部适合年轻人的书。我在旁边听着暗自点头,心里补充道:也是一部能代表赵老师在我心目中形象的书。想到在新书发布后,会有更多的读者看到赵老师的文字,认识到赵老师,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被那只桃花枝敲开思想和心灵的窗户,被这本用文字绘画出诗意的散文深深吸引。这种油然而生的欣喜与自豪感,大概是每个编辑在做成一本书后,得到的最好的奖励吧。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