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温来袭,全国不少地区已进入高温“蒸煮模式”,大家外出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空调和冰箱尚未普及的近代,人们如何纳凉解暑呢?
本期我们翻阅近代报刊,一起探寻民国时期人们消夏的智慧与乐趣。
(相关资料图)
《儿童教育画》1916年第71期,第2页
夏季各类扇子虽多,却总少不了一把蒲扇。
蒲扇,又唤作蒲葵扇,或葵扇。蒲扇用蒲葵叶制成,就是大家常见的芭蕉叶。本草释蒲扇:“以香蒲制成之扇也。软滑而轻便,极适于用。”
《小朋友》1924年第119期,第30页
“蒲扇之所以普遍的受人欢迎,不外因为价格贱。每柄的代价,不过数枚铜元。无论贩夫走卒,都可人手一柄。不比什么折扇、团扇等等非有闲阶级不能使用。”
《图画日报》1910年《营业写真》,第4页
“在赤日当空的时候,劳苦的人们工作完毕,累得汗流浃背。这时坐在树荫下用蒲扇扇着,自然觉得遍体生凉。异常舒适。这实在是穷苦同胞在夏季惟一的一付清凉剂”,这篇发表在1935年《国闻周报》上的《谈蒲扇》写出了蒲扇的好处。
蒲扇不仅可以用来扇风降温,还可以用来拍打蚊子,有必要时还能遮挡烈日阳光,一物三用;并且价格便宜,自晋朝流传至今,是中国人消夏必不可少的“神器”,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它。
《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31期,第7页
《儿童世界》1926年
第18卷第4期,第13页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簟”即凉席。盛夏时节轻巧的藤椅、清爽的凉席,则是人们消夏解暑的另一奥妙。
《中国实业杂志》1915年第6卷
第7-8期,第582页
《申报》1910年10月7日第31版
《新满洲》1940年第2卷第1期,第238页
竹藤麻编,祛暑降温,轻便大方,凉爽宜人——藤椅在近代报刊中的广告多达一千五百余条,“夏季争购藤椅”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可见它的热销。
古代更有李从谦作《夏清侯传》,以竹席拟人,因其能祛暑热, 使人“如超热海,登广寒宫”,便作传记,郑重其事地封其为“夏清侯”。暑气纵横时,有了“夏清侯”的照顾,静坐听雨,卧闻蝉鸣,人们也能享受夏季的清凉时刻。
《时事新报》1933年6月28日第12版
夏日消暑,怎少得了冰凉的当季瓜果?
《申报》1934年8月17日第17版
《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炸新荷,远还竿歌,通夕而罢。”
《力报》1941年6月24日第1版
这是盛夏时节人们特殊的冰镇方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将时令的可口夏果,沉入溪水或者幽深水井中。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清澈冰凉的井水、溪水浸没西瓜甜李,不失为一件消夏乐事。
《新闻报》1938年7月26日第4版
除了通过食用冰镇美食来降温,许多人家还会自制消暑汤水,比如夏季经典的绿豆汤、酸梅汁、莲子羹等美味,消暑又解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夏天最能清热降暑的,还是这一碗绵密清甜的绿豆汤。一口下去,所有燥热都静定了。
《电声》1938年《快乐周刊》第136页
《上海报》1936年8月8日第7版
上世纪,上海各饭店每至夏天纷纷增设饮冰室,杏仁豆腐、冰冻牛奶、地栗糕、绿豆汤、鲜橘水、冰淇淋、刨冰、汽水……光看名字就已经很夏天。商家更是贴心地推出夏日外送服务:免去酷暑奔波,一个电话,就能在家即刻享用夏日冰爽。
《茸报》1936年7月13日第3版
盛暑持蒲,摇坐藤椅,浮瓜沉李,再喝一碗冰凉甜汤,民国时期人们的避暑方式,简单而诗意,古朴又充满智慧。
以上内容由“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
首都图书馆 “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使用指南PC端访问:
登录首都图书馆网站—“资源”—“中文资源”—“报刊”—“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仅限馆内使用)
期刊推荐温馨提示:
未办理读者证的读者,可参考以下文章了解虚拟读者证的办理方法。
(点击进入)
版权归首图数字图书馆所有
转发请注明出处
首图数字图书馆
馆藏查询
借阅信息
海量数字资源
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关键词:
质检
推荐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