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网-关注品牌质量,聚焦时代发展!

网站首页

质量监督网

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 中国拿下15%占比

当前位置:质量监督网 > 资讯 > 正文  2018-05-10 09:01:30 来源:瞭望客户端

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近期发布的“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报告显示,全球价值最高的500个品牌中,中国拿下了15%的占比,位列第二,品牌总价值达到9115亿美元。相比较十年前的2008年,中国品牌在全球品牌500强中的占比仅3%,品牌总价值也仅有923亿美元。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专委会副主任葛志荣认为,加快培育我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是我国向制造强国、贸易强国、质量强国和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社会各界的品牌意识与品牌建设的热情前所未有、品牌事业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前所未有。”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辑周志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中国品牌日”为标志,一批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实现逆袭,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正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制造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我国的“品牌弱国”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企业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有待加强,制约中国品牌建设的因素亟待破解。

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意味着,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要迈上新台阶,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优质供给,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供给总量和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发展变化。

“当前全球人均财富量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依靠的并不是自然资源等有形资产,而是以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不同于技术、资本、劳动力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品牌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其发展壮大可以为国家与企业组织释放可持续的生产动力。“新时期发展品牌经济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对此,业内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品牌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着力点。“只有当我国的企业品牌在世界主要的产业领域,都拥有了明显领先的竞争力,才能够说高质量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就中国企业自身而言,世界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发达国家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已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上升到品牌的竞争。中国企业能否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定价权,品牌建设是关键,否则旧有红利不再,新的机遇亦是稍纵即逝。

对于国内企业的品牌建设来说,业内专家指出,企业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尤其要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动能转换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以流通行业为例,从规模上看,线下传统商业占比超过80%,但增速远落后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2017年,全国网络零售额增速为32.2%,而同期线下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7.6%。在效率上,新业态远高于传统业态。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在技术、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而传统流通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京东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和高效供应链改造的线下生鲜超市7FRESH,其坪效是传统生鲜超市的5倍。

正是对产业潮流的把握,大大提升了京东的竞争力,也助推了京东的品牌建设。“京东将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开发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实现高质量发展。”刘强东说。

提升品牌含金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业内权威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回溯历史,上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60年代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战略,80年代美国出台“质量振兴法案”、设立“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由总统为获奖者颁奖,90年代韩国实施“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都实现了以质量促进经济腾飞。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重视质量发展是发达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途径。”该权威专家表示。

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为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打出质量发展牌,抢占竞争制高点。比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有巴西的“质量和生产力”以及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等,都彰显了质量要素的重要性。

上述权威专家认为,品牌是信用的凝结,一旦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来,就成为了质量的象征。“质量竞争力强,质量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在国际社会成为高质量的典范,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质量品牌亦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强国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质量强国,质量强国中的“‘强’更多应该表现在技术和品质方面”。

她告诉本刊记者,一个真正的企业,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而是要创新技术,特别是对品质的控制,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中高端的制造和中高端的产品。“如今,家电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单纯强调质量安全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创新,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甚至是创造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对于中国的品牌建设,董明珠更是期待,“中国应该有无数个品牌走向世界,这是企业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每个企业要做的事情。”

“品牌强国”的企业作为

纵观当前我国的品牌建设情况,品牌提升虽有明显成效,但仍未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状况。我国具有质量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额中的占比只有9.94%。

此外,一些中国品牌虽然已经接近或迈入世界一流阵营,但总体上数量还不多,与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的大国身份不相称,自主品牌建设也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认为,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当积极作为。作为打造中国品牌的主体,大企业首先责无旁贷。大企业“身强力壮”“财大气粗”,理应在品牌创建、品质提升、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创新等各方面起带头作用,也要舍得在品牌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在他看来,中小企业也同样可以在品牌创建方面有所作为。虽然中小企业可能无法在品牌方面进行大手笔投入,但可以另辟蹊径,只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样可以在细分领域中用较少投入创建出鲜明的品牌特色。

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扬子江药业就一直把创新当作“牛鼻子”来抓,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如致力于国家一类新药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研发创新人才,建立国际化研发体系。依托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室等高层次创新研发平台,形成由资深科学家、海归高层次人才领衔,总人数超过1000人的创新团队。

这让周志懿印象深刻,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本,企业要重视品牌建设,敢于投入、有效投入,发展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方能在转型升级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品牌建设也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董明珠表示,国家需要加大对发明专利侵权、重复侵权、故意侵权者的惩罚力度,缩短侵权诉讼周期,提高效率,将知识产权侵权纳入企业诚信记录,并惩戒恶意利用低质量专利诉讼的行为。

“有天晚上回家,看到了天上的星星、月亮,他感觉到宇宙的宽广无垠,预想着公司的发展。”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创立月星品牌的由来,令周志懿感慨不已。“企业的品牌建设是个长期过程,但从一开始,企业特别是创始人就要怀有品牌建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