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焦点热闻】关于“断直连”的几个最新提法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资讯 > 财经 > 正文  2022-12-12 13:59:40 来源:中国网财经

日前,业内有消息称,13家网络平台机构的“断直连”工作加速进行,或在年底前完成整改。两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与朴道征信都在与平台合作加快业务落地。

自今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施行后,“断直连”成了影响行业发展和未来格局的关键因素,因此有点风吹草动便会引发小范围骚动与讨论。13家网络平台机构的最新进展也被视为“断直连”落地实施的风向。业内人士表示,若13家示范机构的整改方案在年底获得监管认可,则征信整改或接近靴子落地、其他机构可通过效仿完成整改。

“断直连”实际进展怎样呢?近日,清华五道口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发布了《“征信新规”下的信用数据分享问题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文内详细展现了“断直连”过程中市场的真实反响及市场各参与主体面临的不同机遇及挑战。《报告》称,课题组就《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落地实施的有关问题,对多家金融机构和数据服务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并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参与访谈。笔者细读了报告内容,确信报告基本凝聚了各方心声,真实还原了市场状态。


【资料图】

“断直连”进度时间轴

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断直连”,有必要先捋一下整个事件的时间线:

2021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金融监管部门就金融业务持牌经营、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议题联合约谈腾讯、京东金融、360数科和字节跳动等13家网络平台机构。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13家网络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业界俗称征信“断直连”),此通知要求可视为人民银行对13家网络平台机构的窗口指导。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20日出台)等上位法,出台《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从法规层面将个人信用信息“断直连”升级成为面向整体金融业的政策要求。数据经纪商、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将被重塑,“数据平台——征信公司——金融机构”成为替代数据分享的新发展方向。

2022年1月1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考虑到信用数据“断直连”将给互联网平台、数据公司等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模式带来较大的调整压力,因而该办法设置了一个过渡期,允许暂未取得征信业务资质但实质从事征信业务的市场机构在2023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

过渡期,正式启用“断直连”模式的不到10%

在各参与主体中,受“断直连”影响冲击最大的是数据服务机构。的确,《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曾一度令数据服务机构陷入焦虑,但随后很快又归于平静。

《报告》指出,经过大量机构调研,发现信用数据“断直连”发布以来,数据经纪商、互联网平台等数据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经营状态没有显著变化,只有个别上市数据服务公司的股价因为市场预期有所下降。

信用数据“断直连”政策过渡期内,数据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新的数据合作会通过个人征信机构来进行,存量服务合同则进入“换签”流程,即把原来数据源和客户直接签的合同,更换成数据源和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两两协议或三方协议。

但据接触主流机构的业内人士称,目前真正完成“换签”,正式启用“断直连”模式的比例不足 10%。

大部分机构仍然维持直连模式,原因如下:一方面从数据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考虑到数据合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与金融机构客户交流减少等原因,在过渡期结束以前倾向于保持既有的直连金融机构的业务状态,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更改业务合作模式需要换签合同、重置数据接口,导致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升,主观上也希望尽可能延迟与征信机构连接的时间。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这一现状,业内人士表示,征信整改是个复杂的大工程。涉及到银行、互联网企业、数据服务机构、征信公司等众多参与市场主体间的磋商,同时还要消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因此推进起来难度非常大。

也就是说,除了13家示范机构,其他机构依旧处在研讨和观望阶段。

数据服务商、征信机构及金融机构各有各的难

“断直连”政策执行期到来之后,市场各参与主体将面临不同的压力与挑战。《报告》提到,数据服务机构原有商业模式难以维持,数据分享意愿降低;征信机构凭借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信用数据管理压力较大;数据获取难度增加,合规性要求导致商业银行替代数据使用态度各异。

以存量数据服务合同换签为例,目前,个人征信公司和大部分数据使用方都倾向于“两两协议”,因为分开付款增加了他们的业务成本和工作量。“两两协议”下,个人征信机构成为与数据需求方签约的主体,则数据服务机构无法直接触及数据需求方,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减少,致使难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导致客户粘合度和信任度降低,长此以往,金融行业整体风控迭代速度亦会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信用数据“断直连”下的信用数据来源更加清晰合规、价格更加透明,对商业银行获取信用数据服务是有益处的。然而,短期之中,商业银行获取信用数据的成本增加,并且随着征信相关法律的实施,很多市面上的第三方数据将无法继续使用,意味着信贷市场对商业银行自主风控管理能力要求提高了。其中,中小银行科技水平相对更低,有关专业人才稀缺,基本不具备利用自身数据精准筛查风险的能力,因而压力更甚。

“断直连”政策下,信贷业务定价、风控、催收等系列流程中,信用数据使用均增加了一个环节——征信公司,也就增加了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和权力主体,相应地也会增加经济成本、业务时间、风控难度等。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数据服务机构增加的经营成本最终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嫁给金融消费者,导致其融资成本提升;另一方面,数据服务机构为金融信贷活动提供数据服务的动力降低,金融机构考虑到成本和风险两大因素,也倾向于减少为缺乏信贷记录或只有少量借贷记录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导致其贷款可得性降低,不利于普惠金融发展。

极具建设性的几个提法

综合市场各参与主体的情况,《报告》借鉴了欧美、日韩信用评估体系及监管实践,给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结论或建议,为监管落地、行业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1.建议暂时不将信用数据在精准营销、运营等非风控环节的分享和应用纳入“断直连”范围

《报告》指出,考虑到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要素价值的平衡,建议暂时不将信用数据在精准营销、运营等非风控环节的分享和应用纳入“断直连”范围,这样不仅能避免因过度约束数据流通而导致信用数据分享行业整体萎缩,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断直连”政策顺利执行,确保个人信息保护在征信领域得到有效落实。

2. “征信新规”推高市场参与主体成本,导致行业整体分享、应用替代数据意愿降低

信用数据“断直连”下,商业银行、数据经纪商、数据分析服务公司的经营成本均被推高,对行业整体数据使用、数据分享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其中,数据经纪商和数据分析服务公司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一方面,持续缺乏牌照的情况下,市场化机构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直接与银行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导致对于银行客户的业务理解能力会不断下滑,客户粘性与新产品创新、推荐能力都会被削弱。最终促使金融信贷行业整体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逐渐转嫁给终端银行和金融消费者,不利于下沉人群、小微企业等弱势部门获取金融服务。

3.适当增加征信公司数量,建立健全多层次信用市场组织体系

一方面,根据信用评估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持牌个人征信公司数量,在它们之间营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从而促使个人征信机构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强化科技输出实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囊括丰富数据机构的多层次信用市场组织体系,对不同数据机构业务采取清晰的分类分级监管。

就数据经纪商而言,根据美国的经验,不妨对达到一定市场规模的数据经纪公司进行注册制监管,或者设置白名单以进行监管,此外,对政府背景数据经纪商进一步明确其豁免标准。

国内助贷机构同时从事数据经纪商业务和数据分析服务业务,其替代数据需要留在非借贷场景里进行迭代才能焕发生命力,不妨考虑允许其替代数据留在场景里,对合作金融机构按需开放合作,不必须通过持牌征信机构。

纯粹的数据分析服务机构并不采集、销售数据,侵害用户权益的风险较低,可以考虑进行注册制管理。对于大型的数据分析服务机构,可以考虑让其持牌或者备案,主要从消费者保护的维度监管其评估模型公正性。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数据服务 网络平台 管理办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