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网-关注品牌质量,聚焦时代发展!

网站首页

质量监督网

厦门理工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位置:质量监督网 > 资讯 > 正文  2018-06-15 09:14:41 来源:福建日报

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在厦门华联电子调试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在湖北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习。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创业项目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斩获一金一银两铜。图为金奖获奖项目“柒懿科技”决赛现场路演。

近日,一则喜讯再度鼓舞了厦门理工学院的师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厦门理工学院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据悉,2011年10月,学校就获批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开始在车辆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开始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及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支持地方奖学金”项目的国际研究生。

“这么多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目共睹,此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办学层次再上一个台阶的有力表现,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表示。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厦门理工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多年来走出了一条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重视学科专业建设 升级办学层次

2011年起,厦门理工学院开始在车辆工程和电气工程领域培养专业硕士生,截至2016年底,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授权专利2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8篇,成果转化6项,就业率达100%,84.3%的毕业生在企业担任研发或技术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位居全国63所同批次“特需项目”高校的前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2013年,厦门理工学院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以来,学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培育硕士学位点,实施特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学校新引进高级职称或博士教师约250人;2015—2017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5项,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授权发明专利数从25项增长到105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从179篇增长到259篇。

学校机汽学院的黄海鹏老师就是2015年引进的专业人才,为了响应国家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他说,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从“自动化”往“智能制造”方面倾斜,让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

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产业链,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效果,厦门理工学院还对校内专业进行了重新修订,优化应用型专业体系。学校实施《厦门理工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围绕福建自贸试验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需要,增设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金融工程、网络与新媒体、表演、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产业本科专业。特别是针对厦门市“5+3+10”产业发展体系,学校瞄准厦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千亿产业链,布局了8个专业群。

近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校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批次高校首位,18个专业已纳入本一批招生;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以上获奖数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在2017年12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中,学校位居全国第140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之首、全省第6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增添办学活力

前不久,继成立微电子学院、新丝路时尚学院之后,厦门理工学院再成立一所校企合办的产业学院——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由厦门理工学院牵手莱尔斯特(厦门)股份公司、厦门神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两家企业将在前4年共投入约1000万元用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并在合作办学中分享企业、高校资源。

“通过多方投入、共同培养,产业学院汇聚了更多业界资源、就业机会等,真正把人才培养做实了,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多方共赢。”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吴克寿介绍。

事实上,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路径,近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取得诸多突破。

厦门理工学院在全国率先试行闽台“4+0”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联办“宸鸿新干班”,创新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联办海峡商贸学院、微电子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并结合厦门时尚产业发展,与国际知名时尚机构新丝路集团联办“厦门理工学院新丝路时尚学院”,打造中国第一所时尚全产业链应用型本科学院。去年,学校还获教育部批准,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共同开办“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

“校企联合”在学校办学中尤为突出,一批实质性成果惠及企业和学校。“我们与厦门华联电子、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家电智能控制器绿色制造关键工艺系统集成’项目成功获批工信部2017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批准立项。”学校机汽学院教师黄海鹏介绍,该项目的总投资达8200万元。

最近,学校计算机学院教师王大寒带领的团队正与麦克奥迪、厦门智业、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和企业合作,利用医疗大数据开发数字病理辅助诊断系统研发中心,通过技术手段预测儿童潜在病症。而计算机学院的卢俊文老师正带头开发与惠普合作的云测试平台,目前,平台已经进入调试阶段,面世后将可在线为企业提供包括软件性能、安全等多领域测试。

深化产学研融合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不久前,依托于厦门理工学院的厦门软件评测中心正式通过验收。据悉,目前该中心已经为超过1000家企业提供了相关服务,成为省内大部分企业进行软件测评服务的“首选”平台。

“学校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定位和优势,始终坚持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朱文章校长介绍。

对接厦门高素质创新创业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大发展示范区以及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厦门理工学院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建设高压电力试验、客车与特种车辆协同创新研发、全球安卓系统研发等中心,建成了厦门软件评测、厦门工业设计、海西风工程试验研究、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研究等27个省市级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先后与ABB、宸鸿科技、冠捷集团、联芯、友达光电、天马微、玉晶光电、金龙客车等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30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其中与福建省着力培育壮大的25家百亿元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100%覆盖厦门百亿元企业。建立了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合作机制,形成学校与厦门行业骨干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为了鼓励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校还创新出台了《应用型研发先导项目管理办法》,注资设立应用科研项目“基金池”,对企业有需求的教师科研项目,先行垫付资金支持前期研究。据了解,2017年度深化实施的先导项目先后共计投入800万元,引导立项校企合作项目经费2600万元,累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7.2亿元。由于效果好,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厦门市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此外,学校还推出突出科研业绩奖励办法、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建立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扶持激励体系,近年来,学校深化产学研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横向科研经费每年以60%左右的幅度增长,2017年厦门理工学院与企业合作到账横向经费达5600万元,同比增长86%;去年,学校产出高水平论文200多篇,授权105项发明专利;学校教师俞志阳博士在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颠覆晶界传统观点,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学校省部级科技奖励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两年获省级科研奖励12项。

学校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到厦门周边地区,根据学校发布的《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近年来学校深入漳州、泉州、龙岩、南平等多地的政府(产业)部门、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为其提供人才、科技及决策咨询服务。今年年初,学校与福建诏安县政府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技术创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环境治理等六大领域开展合作,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