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

小小文惠卡,带动百万人次演出大市场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资讯 > 国内 > 正文  2021-07-01 13:29:57 来源:北方网

文惠卡

剧场里收获稳稳的幸福

“文惠卡”是近年来天津文艺演出市场绝对的高频词汇。正是这张小卡片,带动了观众、演员、院团、市场等多方面的良性循环,促进津城演出市场繁花似锦。

2015年初春,“天津文化惠民卡”破土而出,于全国首创新模式,将原先补贴给院团的资金直接补贴给观众。观众一卡在手,既能享受直接补贴,持卡购票还有折扣,平日里动辄几百元的文化消费成本,瞬间变为最低花费几十元甚至十几元。

“我喜欢看演出,尤其偏爱话剧,但像现在这样频繁地走进剧场,以前是绝不敢想的。”文惠卡忠实用户石鸿祥分享着自己的文惠故事,“有很多演出我都想看,可是如果每场都买,就会有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只能‘精打细算’‘精挑细选’,自然不能尽兴。文惠卡的好政策解决了这个多年的困扰。”手拿文惠卡,石鸿祥更加舒心地沉浸在艺术海洋,而且还和家人朋友同乐。前阵子,他带着小孙女看儿童剧,共享天伦,之乐感受文化滋养。

用文惠卡,少花钱、看好戏,真金白银的实惠让文惠卡成为文艺演出市场的“爆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文惠大家庭、走进剧场看演出。据统计,2015年观演人次为36.1万,2016年为70.4万,2018年突破百万人次,2019年达到了110万人次。

文惠卡不仅让百姓享受文化成果、在剧场里收获稳稳的幸福,更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把文艺院团推向了市场。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忆起往事感慨万千:“以前,很多青年演员虽然舞台条件很好,但是因为演出机会少,看不到前途,慢慢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想转行,令人很无奈、很痛心。”而文惠卡带来了巨大的转机和动力。“观众多了,演出机会就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演员们自然把心思都放在了业务上。观众是花钱买票看戏,来的都是真心看戏的戏迷,演员演得也带劲,职业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根本上产生了动力。这些年,文惠卡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不仅观众、院团双赢,更形成了整体的良性循环。”曾昭娟高兴地表示。

的确,小卡片激活了大市场。2015年文惠卡发行第一年,总演出场次为952场,2016年达到1781场,之后逐年增加,到2019年全年演出达5543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文艺演出市场变得沉寂。面对观众的文化需求,文惠卡演出也巧辟蹊径搬上云端。2020年初春,“直播剧场”全新上线。现场演出、网络直播,用文惠卡购票,3元即可观看河北梆子大戏《王宝钏》。大戏直播当晚,当剧场舞台出现在画面,留言区里“久违了”的感叹不断。整场直播,赞叹、喝彩以及感谢的话语满屏。

2020年7月,剧场演出终与观众重逢。在这个转折点,新一年的文惠卡发行随之启动,不仅为百姓文化消费助力,更为文艺演出市场回暖添柴,仅当年“十一”假期期间,就有共计286场演出上演,演出收入达到658万元,为2019年同期市场(203万元)的320%,2020全年演出场次也达到2217场。2021年,津门文艺演出市场继续迈开脚步,截至目前演出场次已达2200场。

书香天津

文化惠民新作为

位于天塔257米高处,360度落地旋转观景窗,七只高颜值猫咪馆长,涵盖22个类别的近万册藏书,集阅读、观景、休闲于一体的国内最高阅读空间──天塔西岸书斋·知道吧,是备受市民及游客喜爱的津门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这样特色鲜明的城市书吧阅读新空间,天津已有200多个,这是2019年以来天津不断丰富完善公共阅读设施的新成果。此外,天津还有3556个农家书屋、2000多个职工书屋、近300个图书馆以及遍布全城的社区图书服务点、覆盖全线的“书香专列”、24小时营业的智慧书店和城市书房,全市乡镇实体书店覆盖率超过80%。

如今,书香天津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已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整个津沽大地浸润书香,整座城市闪耀人文之光。“十三五”期间,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天津的意见》,市全民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扩充至25个成员单位,全民阅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书香天津·读书月”自2016年8月创办以来,4年里共推出922项重点阅读推广活动;2015年起天津加大实体书店扶持力度,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9640万元,获扶持实体书店312家(次),2012年全市出版物销售实洋27.8亿元,2017年54.6亿元,2019年达68亿元;连续举办七届的书香天津·大学生校园“悦读之星”评选,吸引了全市50多所高校数万名大学生参与;三届“书香之家”评选,让121户家庭获评天津市“书香之家”,66户家庭获评全国“书香之家”……“十三五”以来,天津以推进全民阅读为抓手,在加强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建立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机制,创办全民阅读大型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等方面拓展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公众考古

寻城市文脉,扬传统文化

烈日炎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地铁7号线施工地的天津卫古城鼓楼西遗址挖掘现场紧张工作。“现在正是考古挖掘最好的时间段,如果赶上雨季对挖掘现场会有一定破坏。”考古队员文璋告诉记者,“这个遗址现场位于老城城内中心,遗迹以建筑为主。”在普通人看来的“残垣断瓦”,放到考古人眼中可都成了“宝贝”。文璋说:“现场发现的青砖和一些建筑构件都是后期进行研究的重要实物。我们除了传统的拍照、文字、绘图等记录外,也会利用电脑制作三维模型,通过更丰富的细节来了解天津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考古“热”持续升温,接二连三的重量级新发现为人们认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谁能想到,每天必经的地铁站也许在几百年前就是一处官府机要部门的所在地呢?在文璋看来,考古从“隐”到“显”,不仅是上几次热搜那么简单,“政府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文物保护意识更强了,普通民众对于考古更关注了,我们的工作也有了新的内容──公众考古,就是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汇报工作进展。”

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市文保中心完成东丽区军粮城示范镇出让区95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发现一处古代遗址,其中包含夯土堆积19处、灰坑47处、灶1处,墓葬3座。采集及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建筑构件等遗物,遗物年代为隋唐—明清时期。这处遗址是天津隋唐时期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为进一步探索史料记载的唐代“三会海口”具体位置及军粮城地区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线索。

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工程用地区域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00万平方米,发现宋、金、元至明清时期墓葬839座,这是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次性集中勘探面积最大、发现古代墓葬数量最多的一项考古勘探工程。此次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数量、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是近70年来天津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是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为天津运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市文保中心还联合蓟州区文物局、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官庄镇政府等,委托专业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启动实施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千像寺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保护实施对象为蓟州盘山南麓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9处559尊辽代线刻造像,保护方式包括造像本体保护、表面信息精确留取与数据库建设、造像岩体稳定性加固等。据介绍,千像寺造像文物保护工程具有施工对象等级高、规模大、环境复杂、周期长等特点。该项目也是市文保中心成立以来获批国家财政资金支持额度最大的文保项目。

市文保中心副主任盛立双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好蓟州区考古科研基地作用,逐步启动对天津考古历年来出土文物进行盘点梳理、建账立卡工作,摸清家底,实现数据化管理。同时,结合我市考古遗存特色,申请、实施、储备一批国家和我市主动考古项目,在早期人类探源考古、大运河考古、城市考古、明清海防遗存考古等方面争取有新作为、新突破。

2015年文惠卡发行第一年,总演出场次为952场,2016年达到1781场,之后逐年增加,到2019年全年演出达5543场。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年演出场次也达到2217场。2021年,津门文艺演出市场继续迈开脚步,截至目前演出场次已达2200场。

关键词: 文惠卡 天津 城市文脉 传统文化